有句老话说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用这话来形容李沁,我觉得挺妥帖。
提到演艺圈,那可真是个争名逐利的地方。
有人恨不得用尽全力往上爬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主角。
可李沁前阵子却反其道而行,接了个戏份不重的角色,这操作,着实让人寻味。
事情是这样,《咸鱼飞升》这部仙侠剧要开拍,男主定了正当红的王鹤棣。
李沁也确定出演,但并非女一号,而是个戏份有限的角色。
消息一出,就有人窃窃私语,说她这是“自贬身价”,是不是今非昔比了?
要知道,这些年李沁也演过不少挑大梁的剧,像《楚乔传》、《锦绣南歌》,都收获了不少关注。
现在突然去演配角,难免让人觉得可惜。
更别提,她之前在刘诗诗领衔主演的《醉梦》里就有过配角经历,当时便有人说她“走下坡路”了。
可李沁本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。
她提前进组,专注研读剧本,一心想把角色诠释好。
这就引人深思了,她究竟在追求什么?
依我看,这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演员本色。
现今不少演员,过于看重名气、流量与曝光度,仿佛只有担纲主角,才能彰显自身价值。
然而李沁却选择了另一条路,她更重视剧本的品质,更看重角色的发挥空间。
拿《庆余年2》里的林婉儿来说,镜头不多,却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存在。
这是为何?
因为角色鲜活,因为演员演绎得精湛。
由此可见,角色轻重并非关键,能否将角色演活才是核心,不是吗?
这种现象在演艺圈其实并不少见。
有些资深演员,即便出演配角,也能绽放出耀眼光芒。
比如吴孟达,一生奉献于配角,但他塑造的形象,却深深印刻在观众记忆里。
再比如《无证之罪》里的骆闻,戏份并非最多,但让观众直呼过瘾。
“追逐主角”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?
说到底,是利益在背后驱动。
如今的影视剧制作方,过分依赖流量,认为只有启用流量明星才能确保收视率。
所以,演员为了争取更多资源,不得不竭力争夺主演位置。
这种做法,真的可取吗?
我觉得未必。
一部剧集的成功,不是单靠某位演员的表演,而是仰赖整个团队的协同努力。
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争当主角,又有谁会用心雕琢角色,认真打磨剧本呢?
回过头来看李沁的选择,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与其把精力耗费在争夺角色上,不如脚踏实地演好手中的每一个角色。
哪怕是配角,只要演绎得精彩,同样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。
当然,我们不能否认演艺圈竞争的残酷性。
许多演员为了立足,不得不迎合市场的需求。
但我们希望,能涌现出更多像李沁一样的演员,能够坚守自我,用演技证明实力,而非依赖流量。
因此,与其纠结于李沁是否“自降身价”,不如满怀期待地关注她在《咸鱼飞升》里的表现。
或许,她的这次选择,会让我们眼前一亮。
毕竟,出色的演员,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展现光芒。
我们期盼着,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演艺圈,能有更多演员像李沁一样,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:演员的价值,不在于戏份多寡,而在于对角色的领悟与诠释。
我们更期盼着,未来的影视剧市场,能更加注重剧本本身的质量,更加尊重演员的付出,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量与主演光环。
这才是对演员、对观众,以及对整个影视行业最大的敬意。